top of page

正確的腳趾發力,讓小腿更修長。

Content created by Horis' Body Movement Studio, 26/03/2023.

大家有想過自己的站姿有否影響着身體的結構?而且,小至腳板上的繭,小腿的粗幼,大至膝蓋莫名疼痛,甚至扁平足等問題似乎也與它有關連。本次想藉著腳趾發力,延伸至腳掌如何站好並改善下肢結構,以達到身體平衡,減少痛症。


力從地起-足弓牽引全身結構

雙腳站立的時候,往往我們忽略了腳掌、腳趾如何擺放的形態,以及發力的輕重。如圖一所示,我們的足弓形態(可觀察內側、五趾、腳背這三個位置)應該是呈圓拱的結構,而不應該塌陷的(內側應該保有空間,五趾碰地面,腳背亦不應是一個平面)。

同時,腳掌踩在地面上也有輕重之分(可參考圖二),五個腳趾必須參與其中,腳板亦需要整個踩穩在地面上(當然足弓內側因為圓拱形的結構,需留有一點空間)。


就如之前的小文章曾經提及過,如〈為何小腿前面的肌肉總是緊緊的?〉這一篇,關於疼痛的形成大多數都是因為錯誤動作而引起肌肉出現代償行為,以致肌肉過度使用。足弓塌陷、腳趾無力的情況,會讓身體嘗試平衡這問題而出現一些表現,如在你不應該過於發力、甚至是不需要發力的地方長出了繭,代償了你腳板、腳趾的錯誤動作; 如小腿肌肉會否因為腳板、腳趾發力不當而過分參與發力以致變粗;又如功能性扁平足,若然把動作和發力做正確,似乎不是一個永久的情況。我們的身體十分敏感又聰明,從遠古流傳下來的基因𥚃開始,它已經很怕你會因為身體調整不及而掉了性命。現在我們可能會忽略了這些「調整」,當身體給我們一些提示,如長繭、痛症,或是某部分肌肉過於發達時,若然我們只是想找一個即時的方法「補救」,這似乎亦只是治標不治本。


身體的說明書-順着身體的結構去使用

以下提供一些小練習給大家站着或是坐着去訓練足弓(可參考影片)

1. 腳板踩穩(足弓盡量呈圓拱結構),五趾同時提起並放下,重複數次。

2. 拱起腳背,再放回正確位置,重複數次。

3. 腳板踩穩(足弓盡量呈圓拱結構),五趾分別落地(次序為大腳趾、小趾、其餘三趾),重複數次。

以上動作足弓都盡量保持圓拱的結構,而這三個動作難度逐漸增加,三個都需要完成。

這幾個訓練動作都是希望重新啟動很久沒活動的肌肉,慢慢讓它重新有一個正確的運動模式。


小總結


你在家有穿室內拖的習慣嗎?小建議大家可以嘗試在家赤腳行走,在沒有任何阻礙或固有塑形下,感受一下腳掌以至整個身體的不同,慢慢察覺全身的狀態。我們的身體環環相扣,從察覺、分析、調整到維持是一段慢長但又平穩的過程,需要我們很多的耐心安靜地與身體對話,脫掉鞋子的觸覺和用力;啟動那從未使用的肌肉群;把習慣彎曲的身體挺直感受着新拉扯等等,每一次的把舊有習慣的打破,每一次挑戰新的感覺,就如在海上找到平衡一樣,都會讓我們發展成為一個更好的狀態,平穩地融合地維持更平衡舒適的狀態。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